全天免费计划知识中心详情

【时间】如何评价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

  拙政园西区即晚清张宅补园,为拙政园在历史上经分裂形成,建后重新并入的住宅祠堂义庄部分,虽然建后遭到过破坏,但如能进行修复合并即可恢复原有园宅一体的格局,孰料苏博新馆馆址却选于该处,致使西区园宅一体格局彻底遭到摧毁,晚清形成的拙政园区域历史信息完整性遭受到不可弥补的重大损失拉动Google Earth时间轴可看到这个过程,所以在我眼里苏博新馆是带有某种原罪的,其他不多评价。

  谢邀 谢竹君

  贴一篇九年前的旧文,当时苏博刚开,今天又看了一下,主要观点并没有什么变化。

  总体说,水准还在,但要应答拙政园这种世界遗级别的经典,比起他当年应对卢浮宫和馆,还是逊了一筹,遗憾遗憾。

  补充一点,我对白墙上贴石材假柱这个做法,实在不能认同,完全违背了现代主义的原则和老贝自己的特色,尤其外面马路边围墙的效果,真心不能忍。跟他自己的miho比,高下立判。

  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观感 20061102 024531

  苏博新馆秋开放,没过几天我就特地前往瞻仰。

  1 老贝确实是条汉子,敢作敢当,在这种位置也妥协手软,硬上现代主义,基本上是香山饭店的发展,走得现代建筑苏州化的路子,明确坚定,堪称史诗级的构思思路。

  2 建筑空间造型明确硬朗阳刚,厅堂庭园林背弄灵活丰富,起承转合疏密松紧,基本上也挑不出什么缺点,除了比较奢侈。应该说是精良级的空间组织。

  3 建筑细部和施工,窃以为符合内较高的水准,只不过比起隔壁忠王府的精致,就有点粗放了。当然这也和现代建筑的理念,以及发展家的经济实力有关,总的说还是优秀的细部施工。

  4 色彩各有所好,基本上比较稳健,但个人以为灰色石材太保守,没有拿出苏州民居敢黑敢白的气魄,或者隔壁王府富丽堂皇的惊艳,未免沉闷了些,以致于照片一改黑白立显精神不少。

  5 气质意境上还是比较高雅的,不过有点日式的洁癖,显得偏呆滞僵硬,比起网师留园这些子的生趣昂然有飘逸悠远,还是有差距的。可能还需要时间的修饰。

  我个人比较偏好古典的审美,比起几千年艺术史的波澜壮阔,现代建筑的某些理念未免有些偏执和贫乏。没办法,现代社会重理性和实利,艺术和审美难免滑坡。

  当然无论如何,苏博新馆还是接史诗的精良作品,并不辱没老贝的大师身份。向老贝致敬!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补充发现 20061107 161905

  比较现状和2003年公示的图纸模型,有以下几点发现

  1 整个内庭的边界改得很硬了。虽然这个庭几经修改,主厅背后的台也从无到有,图纸模型之间也有对不上,从网上得到的几次图纸模型看,开始是倾向于自然化的自由泊岸的,而实施结果比各种图都硬很多,桥也拉的很直,基本上从一个软化的自然的庭变成了枯山水式的人工冷庭。我个人的感觉是比较遗憾,因为建筑部分已经非常硬了,没有一个柔软的庭衬托和均衡,不但自身过于冷,而且和忠王府以及拙政园都差异太大,一票参观的观众会发现新馆和忠王府之间的的截然不同。比起华盛顿的馆西馆采用同一石材的面对面,老贝这一次未免太狠了点。如果再考虑到人对和谐以及祖先的看重,确实让人遗憾。

  2 关于色调,可以看出图纸的设计意图,白墙灰顶是比较接的,总体的取向看是柔和淡雅的取向,而且显然比苏州民居更加淡,连黑瓦白墙的对比都没要。个人以为这个设计取向并不坏,可惜的是恐怕贝老也被效果图蒙了或者因为材料样本面积太不能体现实际建成的大面积效果,或者因为材料样本没有在正常室外日光下检验。摄影的人会知道,其实白墙以及天空的的亮度是相当高的,而房屋阴影是很暗的。本人阴天拍的照片,也会感到白墙和阴影部分反差过大,黑白过于分明。效果图里显然把白墙修饰成了暖灰色,建筑阴影调的很淡,天空也不亮,这都是画效果图和调整照片常用的美化办法,却并不很好的反映实际效果。实际建成的效果要比效果图的设想要强烈不少木本色的建筑模型显然也没有照顾到黑白反差的问题,没有达到清淡柔和的效果。但是比起苏州民居真正的黑白强烈对比的效果,灰白对比的关系又显得沉闷。这样一个柔和不足,对比也不足的效果,结果乌乌的一片没有精神,我想恐怕并非方案设计者所期望。

  不过解决起倒也简单。个人觉得只要下次维护喷涂墙面的时候,不要用纯白涂料,加一点暖灰的颜色就好了。至于偏冷还是偏暖,几次效果图并不一至。个人以为偏冷较好,暖色当由阳光去赋予,不必人为增加。

  不请自,一座苏州博物馆,半部江南园林史。

  苏州博物馆现代主义最后一位建筑大师贝聿铭送给家乡的礼物。这座博物馆的设计是一个难度极大的挑战,不仅要蕴含苏州悠久的历史文化,还要考虑新建筑对紧邻的拙政园,狮子林等大量苏州古典园林的影响。如今看,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不但成功克服了各种困难,且为留下了又一个可传世的经典园林。

  本文旨在为游客介绍苏州博物馆建筑层面的诸多看点,并带领大家通过贝聿铭先生对园林的新诠释,结合多个苏州古典园林特色,用对比的方式解析古典园林的精华思想,也顺带为一些众的私家古典园林打波广告。

  此外,文章还会为大家附上一些苏州博物馆旅行贴士。

  1

  园林规制的延续

  在进入博物馆之前,苏州博物馆很难让你感受到这是一座多么惊艳的建筑,不过这种不惊艳实则正是苏博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上图包含了苏博及忠王府两园的围墙,高度和样式都很接,融合的很自然。

  园林看多了会发现一个其有别于其他建筑的特征没有外立面。虽然这么说不太符合一个外立面的定义,但是因为园林的庭和建筑不适合分割开,故编个人认为把其围墙当作外立面看是无可厚非的。首先,园林注重园内感受而非园外,造园者讲究将自然风光尽可能压缩到有限的空间里供使用者欣赏,对外立面基本只有围合要求,故通常就是立一堵围墙。其次,很多这种外围淡无奇,内部别有洞天的建造格局似乎也是对看破红尘的园主人的精神写照。

  狮子林和耦园外墙?网络

  在古典园林这一特征的影响下,苏博同样采用了围墙遮挡的方式,将大量有趣的内部景观隐藏起,让人无法在外直接窥得其精美。

  苏州古典私家园林几乎没有超过三层楼高的建筑,编认为这并非古代的建造技术达不到或经费不足,而是由于屋子一旦过高,不管在屋外或屋内视野所得的意境都会遭到破坏。基于此,不高不大不突出成为了苏博设计的一个重要理念。苏博最后的方案是地下一层,地上一层,局部两层的格局。这样既与边的建筑层高和规制基本相似,自身也能生一定建筑上的错落有致。

  能意识到这是有别于边古建筑的现代作品,但丝毫不会觉得突兀应该是游览苏博所能得到的第一感受吧。

  苏州博物馆支持提前预约,如果你提前一两天法定节假日需要提前更早在官网上预约,那么到达门口后可不排队直接进入。

  每张有效身份证件每天限定预约一次,最多实名预约3人。预约成功后,当天凭预约号码及有效证件在入口处交付工作人员核查,经核实后直接从绿色通道入馆。

  如果没有预约,需要在进入苏博前沿着外墙排队等候,个人觉得虽然队伍很多时候看着挺长,但一般一个时内也就能够进入了。

  注预没预约都一定要带身份证!

  2

  粉墙黛瓦的新诠释

  灰瓦白墙可以说是江南水乡除水网纵横之外最为明显的特征了。这种白色为主,黑色为辅的两色搭配天生就有一种素雅的气质,若再配上江南常见的竹柳等绿植,在缓河的掩映下,立刻就能形成一幅立体的泼墨山水画。

  苏博要想无违和感的融入到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单注重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规制是不够的,如何巧妙的将这种极具江南风情的民居特点应用到设计同样是至关重要的。在房屋造型上,苏博借鉴了徽派建筑常见的马头墙样式。

  马头墙是一种屋顶随屋面坡度层层叠落,使边缘形似马头的一种江南民居样式。在概括江南明清民居特点,就有青砖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一说。贝聿铭并未直接照搬这一传统样式,而是用自己的理解创造了一种贝氏马头墙。贝氏马头墙拥有现代设计的几何造型,同时也兼备了传统马头墙逐层叠落的特点。

  此外,贝聿铭还对瓦片做了新诠释。传统江南民居屋顶通常是铺设一种用传统工艺制作的青瓦,然而,青瓦存在透水性强,易碎等缺陷。

  为了使苏博能够延长其建筑生命并更有现代感,贝聿铭选用了一种叫做黑的花岗岩。这种岩石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下雨天淋湿的石头呈黑色,雨水干了又呈现深灰色。这样的选材既尊重了当地的特色,又增强了观赏性。

  游览博物馆之前可以先大概了解一下各个区域的功能以制定游览顺序。当然,苏博并不大,且随性一点更能感受园林的意境,所以计划时一定要灵活一些。

  个人的建议是参观完大厅后先游览西部展区,那一片是主要展区及纪录片放映厅。参观之后从西部展厅的北面进入庭。欣赏完庭可直接从桥上到达现代艺术厅和咖啡馆。最后往现代艺术厅的北面进入忠王府参观。

  3

  大厅与庭

  过完安检进入大厅,正常人的眼睛应该就会立刻被玻璃幕墙后的庭景致所吸引。游客似乎会被一种魔力牵引着向通向园子的自动门走去,并在那里长时间驻足。这固然有庭景色秀丽的缘故,但编认为这种行为更多是一种由光线引起的感受而生的。

  说到这个地方就一定要提一个园林可园。像苏博这样主要庭以开阔水面为主景观的有很多古典园林,如艺圃,网师园。之所以专门提可园,是因为编觉得可园进入庭的入口是最有意境的。

  进入可园庭的入口只是一个圆洞,圆洞是在一堵墙上开的,故只能通过门洞看到园子的局部,由于开口正对的区域视野开阔,景色优美,在房间内就能让人生极大的赏园性质。

  而穿过门洞,静宽阔的水面豁然映入眼帘是非常震撼的体验。光线对视觉造成的刺激则更是一绝。在进入门洞之前,因为房间内的光线较为黑暗,瞳孔自然会将眼睛调节至适应黑暗的状态,走进庭自然光线生的明亮程度同样会对视觉带更多的刺激。不过这种刺激并不至让人暴盲,只会加深眼睛对色彩的感知。

  虽然苏博的大厅不像古典园林那样黑暗,但是屋内的光线在顶部遮光条的调节下还是会与外部自然光线生的亮度有较明显的变化。这样的设计既保证了建筑内部的舒适,同时与可园的入口也有了异曲同工之妙。

  苏博现在已提供线上语音讲解,在馆内找到这样的牌子扫码关注即可。编试过,讲解的内容与质量是非常不错的。

  4

  山石的创新

  湖石的使用可以说是古典园林的灵魂了,没有哪个苏州古典私家园林没有这一元素,无非是使用湖石的手法不相同罢了。

  有的园子以独立湖石作为装饰点缀,代表有四大名园之一留园区的冠云峰。其高大为江南园林湖石之最。冠云峰与位于苏州市第十学的瑞云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杭州江南名石苑的绉云峰并称为江南四大奇石。

  有的园子以大量湖石进行叠山理水置路,这种园子的假山不仅可以欣赏,其还有路,山洞,甚至亭子等。代表有被誉为假山王的狮子林,其假山是目前尚存园林最大规模古代假山群,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有高不足7米,但蕴含了峰峦叠嶂,群山奔注气势的环秀山庄。这个假山群在设计上部分甚至直接充当了通向二楼房屋的楼梯。

  在对湖石设计及布置上,造园师真的是绞尽脑汁将纯天然的湖石打造到极致了。贝聿铭深知要想在传统叠山设计上超越这些历史名园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于是另辟蹊径,用现代工艺打造了一幅立体山水画。

  贝聿铭巧妙的利用了苏博与拙政园之间的一睹围墙,以墙为纸,石为墨,有序堆叠,临水而建,用泰山石临摹出了一幅宋代画家米芾的山水画。

  参观苏博时若遇到雨天,就有机会欣赏到雾气腾腾,山水若隐若现的奇景了。

  5

  借景

  古典园林在设计上还有一种十分巧妙的方法借景。这种将园外景观引入到园人的视野的方式,有时是单纯为了增加园林的景观元素,但有时也会受其他的因素影响。举个例子,在古代塔这种建筑形式是不允许在私家庭建造的,为了能让园里有塔,拙政园的设计师巧妙的应用了借景的手法,将离园较的报寺圈到了园内,塔虽在外,但也是园一景。

  拙政园借了报寺的景,苏州博物馆又借了拙政园的景,似乎冥冥之有一种传承关系吧。在片石假山做背景的墙后,就有一棵拙政园内繁茂葱郁的古树被借了过。

  在这棵大树的掩映下,片石假山显得更加有灵性,也消去了白墙灰石色彩上的单调,整体更加饱满。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一借景也能将苏博与边环境融合的更加和谐一体。

  6

  窗棂的改进

  窗棂是传统木构建筑的框架结构设计,该创意使窗子成为传统建筑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

  苏州古典私家园林窗棂可以说随处可见,而窗多不是难事,墙上打孔就好。难的是有些园林上百个窗格样式可以全都不同。其较常见的有纯做室内景观背景的窗棂。

  有使人可以透过围墙窥见园子另一端的窗棂。这种作用的窗棂形式格外多样,园林也最普遍。有雕花状,也有瓦片堆叠等手法。

  还有一种窗子相对较为少见,但很有意思。这样的窗子以窗为框,用草木作画。如同苏博的片石山水画一样有立体效果。编最为欣赏的就是艺圃的一扇窗,展现的画面感十分饱满。

  虽然园林各式各样的窗棂很值得研究,但单纯的观赏性会相对枯燥,与窗外景色结合的好才有生命力。

  沧浪亭翠玲珑的窗棂就非常漂亮。翠玲珑完美的运用了光线,窗子,竹林三种元素,在房间里透过窗棂看到的竹林如梦如幻,漂亮极了。

  苏州博物馆在这方面的设计没有照搬任何一种古代窗棂的形式,而是自行设计了一种尽可能包含了所有窗棂优点的六边形方窗。这样的造型既满足了现代建筑呈现的几何感,又不至于与传统窗棂生太大的反差。

  此外,贝聿铭在窗外景观设计上也是下足了功夫,每扇窗外的植物,湖石都是精心挑选,摆放位置也是再三斟酌。

  最后这些窗子向游客呈现的是不管从那个角度望向同一扇窗,都能看到非常舒适的风景,移步换景能在一扇窗前展现的淋漓尽致不可不说是非常伟大的。

  除了安装最多的六角方窗,苏博还有一些其他形状的窗户,同样都是完美融合了窗内窗外景致的极品。这里就不多赘述了,相信图片就能让人感受到其的意境。

  这里多说一点,为什么这一段落我用了窗棂的改进而非窗棂的继承呢?因为我总觉得古典园林的室内光线在舒适性上和现代建筑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的。

  室内光线的调控力不够对外欣赏窗外风景是有很大影响的。园林欣赏窗外的景色就像看电影,窗框是屏幕,让屏幕相对明亮才能更好的呈现屏幕上的内容。但园林不是电影,屋内又不能太过阴暗,如何拿捏住屋内屋外的最佳亮度,在这一点上编还没有发现哪个古典园林超越过苏博。其次,博物馆展出的文物同样需要合适展出的光线,让如此之多的光线条件同时满足足见苏博的设计之伟大。

  7

  贝聿铭与文徵明

  文徵明明代绘画大师,书法大师,吴门画派代表人物。你也许会奇怪为什么要把这两位一古一今的人写到一起,原因是在苏州博物馆内能看到两位大师的影子。贝聿铭自不用多说,而提文徵明既是因为他是苏博紧邻的拙政园的设计师,在造园方面有影响到苏博新馆的设计,而且新馆内还有一处景观和这位历史名人有渊源。

  在苏博内部咖啡馆的前面有一个露天台,台上方有一个方格状的钢架,上面缠满了紫藤藤蔓。这棵枝繁叶茂的紫藤并不普通,他是用拙政园门旁文徵明手植紫藤开出的新芽嫁接而的。紫藤未开花时翠色欲滴,让人感到清良养眼。待到开花时形成的梦幻紫色天幕则更加惊艳。一棵古树的故事,包含的不止是华文化的延续,也有两位古今大师的跨时空对话。

  苏博的工作人员每年都会将这株紫藤的种子收集起作为文创品销售,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到商店进行购买。

  8

  桥与亭子

  提到江南水乡,人们很容易联想到桥流水。而成语里的桥在人脑海呈现的画面通常都是横跨河的拱桥。这并没有错,水道拱桥都是江南地区常见的形态,不过要说江南只有拱桥就大错特错了。

  在园林,最常见的就是上图可园内的这种桥了。虽然也能见到拱桥的身影,但这种机会是非常非常少的。在编自己的游园印象,似乎只有拙政园内的黛玉葬花桥是一座拱桥,也许还见过其他的,但真的太少见太普通以至完全没有印象了。

  为什么这种坦的桥会被大量运用于园林呢?编认为这是由于这样的造型比拱桥更能满足园林移步换景的要求。人走桥上,因为桥自身的曲折,视线也自然要随着身体的转弯而转移,这样就能在很短的距离内增长游览的时间,展现更多的景观。

  苏博在庭的水面上同样运用了这种方法,只是根据使用要求和水池的大适当加宽了桥面,增长了桥距。

  借鉴古桥的设计后,贝聿铭又还在桥段多设计了一个观景台,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水上驻足拍照的台。

  亭子和桥一样都是园林常见的构成元素,其最常见的应该就是下面这两种了。感觉现在各地都有这样的亭子,就不多介绍了。

  部分园林还有一种亭子,如耦园的吾爱亭与望月亭,这种亭子其实因为有门有窗已经可以视作房屋了,不过还是做憩观赏用,故依旧被视为亭子。

  苏博的亭子和古亭差别挺大的。先说外形吧,苏博的亭子省去了古亭的飞檐翘角,用简单的几何线条保持了整个新馆建筑的统一。在材料上,亭子的底柱及架构都使用了钢结构。顶面的遮阳设计与馆内相同,在玻璃下铺设遮光条,从材料和手法上看同样与整个博物馆很一致。

  不过编认为这个亭子是馆内的一个败笔,虽然几乎每个方面都竭力与馆内建筑保持了一致,但建筑的玻璃屋顶是看不见的。这座亭子的背景是白墙黑瓦,透着黄色的玻璃顶实在有点不协调。而且没了飞檐似乎也少了很多灵动。

  亭子下除了可休憩,间还有个洗手池可供使用。

  9

  新存故

  为了更好的让游客与历史对话,更好的展现原汁原味的古典园林,苏州博物馆除了众人所熟知的贝聿铭作品,还包含了目前保留的最完整的太天时期建筑忠王府。

  忠王府作为作为苏博的老馆并没有设置常设展厅,毕竟忠王府本身就是一件历史珍宝,实在不适合进行大改造。不过博物馆对一些场景进行了还原,从可以想象当年李秀成在这座园林的故事。

  老馆里面也会办一些不会影响古建筑的艺术展。如木雕展,刺绣展。

  参观完新馆后可千万别傻乎乎的就从新馆南端的商店出去了,还有老馆忠王府没看呢!新馆老馆直间的通道位于现代艺术厅北面,实在找不到可以询问工作人员。参观完老馆后可以直接从忠王府的大门出去。

  除了忠王府,新馆内吴风雅展区还隐藏着一座古建筑墨戏堂。这件茅草屋完全按宋代营造手法建造,顶部未用一根钉子,纯靠榫卯连接。

  这间屋子本身就是一个展品,为了使游客能欣赏到最原汁原味的古代建造工艺,地砖采用了明朝新建紫禁城所用的御窑金砖,甚至就连糊窗子的材料都是使用古代糊窗所用的油纸。

  曾听苏州博物馆馆长说戏墨堂的窗户纸是可以像古装电影里的剧情那样用指头戳通的。因为喜欢去尝试的人很多,他们被迫要定期的重新更换油纸。所以脸皮厚的朋友可以去试试。

  这个贴士有点没素质,非常不建议大家采纳,不过还是本着诚实可靠的原则让各位了解一下。

  10

  其他

  至此,苏州博物馆内与古典园林相通的地方已介绍完毕。接下,编将带大家欣赏一些苏博很有特点的现代元素。

  前文多次提到了苏博的玻璃屋顶和玻璃下的遮光条。这种搭配覆盖了苏博新馆绝大部分的房屋。不仅可以柔和光线,自身也十分漂亮,还能在墙上形成路纹。

  苏博支撑屋顶所用的钢构架造型也很好看。

  西侧展厅楼道后的瀑布幕墙也很有特点。

  这种透过半透窗帘看到的景物别有一番风味。

  最后,编想说一些个人观点。在苏州,现在能看到很多建筑大师的作品,这些作品在设计灵感上毫无疑问都能扯到借鉴了苏州水文化或者园林元素。也许在这么一个人杰地灵,历史悠久的地方,灵感上不扯点这些西实在说不过去,但是那些建筑师真的理解园林文化吗?我看未必。那些大师的作品很多确实好看,可是要说苏州元素,我觉得只能强行解释。我无法接受很多建筑师说自己的设计是什么融合西方精华对的诠释。比如用一些大不一的窗户设计就说这是对窗棂的新诠释,那分明就是断章取义!

  苏州博物馆是一个伟大的作品,它向人们证明了园林的思想是可以存在于现代建筑的,是可以用现代手法延续生命力的。园林是门哲学,它无关于用什么材料,用什么工艺才能表现。它讲究自然,讲究衡,它就是人对于居住生活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我相信以后也会有园林成为摩天楼,甚至更浮夸的样式,但绝对不是现在那些大师们的作品。我真心希望学建筑的人都好好的解读一下园林,好好的参观一下苏博,这些才是本土的建筑精品!

  原创高晨尧

  先上结论

  从建筑美学的角度考虑,这是一座非常优秀的建筑,但是它不适合作为一个博物馆。

  在苏州上学,所以隔三差五就能去趟苏博,单纯就建筑而言,苏博是美的,关于这一点,前人之述备矣。

  然而在参观浏览的过程,有些问题的浮现让我看到它并不是那么完美。

  其,最为重要的便是

  苏博所创造的环境无法令游客将注意力聚焦至其展品之上。

  我十分喜欢逛博物馆。凡是到一个地方,博物馆总是我行程单最重要的地方。在博物馆里一逛逛一天的感觉令我十分享受。然而,当我进入苏博准备大快朵颐时,发现苏博的环境无法令我专注于藏品。这是我逛博多年首次出现的现象。

  一阵分析之后,我找到了四点可能的原因,给知友们分享一下。

  在我看,一座博物馆最重要的是展品,建筑是为展品服的。然而,苏博的建筑倒是有些有些喧宾夺主的意思。倒不如说,苏博最大的藏品是其建筑本身。

  首先,苏博的建筑的确令人惊艳。抛开网络上褒贬不一的评论,其将古典与现代建筑大胆地融合就足矣令它成为新式建筑的经典。无论是庭里的片石假山还是巨大的海棠花窗,作为贝聿铭大师在的封笔之作,他对于不同融合元素的信手拈和苏州的饱满热爱在这座建筑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是内难等可贵的结合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现代建筑。苏博庭

  其次,苏博的展品在一定程度上略有淡,不能和其建筑之间达到衡。除了几件镇馆之宝,苏博的展品也如江南粉墙般朴素淡雅,很难将观众的视线从建筑本身收回。这种不衡无形将苏博及其展品放到了不同的维度。

  另外,苏博建筑本身有大部分的工程与展品无关。我并不否认这些西,只是在建筑与展品的关系我似乎找不到它们的意义。就如部巨大的庭,以及室内巨大的瀑布,其对于展品的意义何在,没有找到答案。

  我一直怀疑苏博走向了一条和其他博物馆不同的道路,以展品为核心的惯例在此被打破,江南特有文化氛围的塑造在此成为核心,观众能体验到的文化氛围变成是更加重要的事情。这也许是在展品不够惊艳的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另一方略,不过从这个角度看它是成功的。

  苏博善于利用自然光线提供室内照明,且长于室内景观与室外景观的流通,这本身就和园林建筑的设计手法颇为类似。园林建筑一个很大的特征就是内外环境的互通,既可赏景又可作为赏景的对象,并且适应并融入园林的环境。环秀山庄四面厅

  但博物馆的展厅更为适宜的,却是利用幽暗的环境突出被展示的藏品。过多与外界环境的沟通反而会减弱展厅藏品的重量。

  苏博在展厅大量的光线应用,使得观众将本应聚焦在展品的视线被其他的污染光线所干扰,没有了主次的区分,展品自然得不到太多的关注。

  1.苏博的展厅入口没有照壁,走廊直接与展厅内部连接,大厅以及走廊的光线十分容易影响到展厅内部,入口的光映射到保护展品的玻璃上,干扰到参观者的浏览。从展厅的另一侧望向入口,因没有照壁,光线直接射入展厅本不大的展厅,门的面积就占据了一半以上的墙面,外部的光线倾泻入展厅内展厅的顶部也同样有光线的射入

  2.一楼主展厅内过度的开窗,无法形成沉浸式的观展效果。这是一楼主展厅,镇馆之宝之一的秘色瓷莲花碗坐落于此,但你的视线很难不关注到后面茂密的竹林。且过于靠后的围栏无法使人距离观察文物。这是一楼另一主展厅的全景图像,此展厅四面都有光线摄入,削弱了打向文物的灯光。

  3.同展区内不同展厅的衔接较弱

  因衔接走廊与大厅无差别的光照强度,很容易令人误以为已经进入了另一展区,缺少了展厅间逻辑上的衔接,例如吴地遗珍展区,四个展厅是按照时间顺序陈列不同时期在苏州发掘的代表性文物。然而,这四个展厅并没有在内部串链,而是还要经过外部光线强烈的走廊,从而在建筑层面削弱了几个展厅之间的逻辑性。阳光明媚的衔接走廊

  1.瀑布

  苏博西侧有一横跨三层楼的巨大瀑布,水的层层跌落在室内制造出雨声般的效果。但,由于声音略大,加之展厅与走廊间并无分隔,在浏览藏品时很容易受到水声的干扰,从而造成注意力的分散。我怀疑这个瀑布的设立可能是贝老借鉴了其儿时生活过的狮子林里的瀑布苏博内的瀑布观赏时的水声

  可能我个人偏向于静观画作,略微嘈杂的环境无法让我静心。

  2.木质地板

  苏博大多数展厅内部都是木制的地板,这的确一定程度上使空间内部的装饰更加自然且协调统一,但踩踏在木地板上发出的声音却不会令观众有太好的参观体验。私以为可以改成地毯以削弱踩踏的声音。展厅内的木质地板

  3.参观人群的复杂性

  大多数情况下,博物馆内人数愈少观展的体验愈好,然而苏博天生自带人流量大的属性。

  一是建筑本身足够吸引,加之网络的流量,苏博迅速蹿红为网红景点;其次,苏博位于苏州旅游的核心区,紧邻拙政园这个苏州旅游必到的景点。因此不必特地赶程,就能够到达博物馆。因而进入博物馆的人群就不仅仅局限于博物馆爱好者或者认真看展的观众,还可能有为了发微博拍短视频的网红路过只为打卡到此一游的过客,人数的庞大,人群的复杂以及素质的参差不齐导致了参观体验的下降。苏博馆一层导览图自官方公众号 侵删

  上图是苏博馆的一层面导览图,可以看到展馆主要集在西侧,想要进入吴地遗珍和吴风雅就必须经过吴塔宝。然而内容类似的吴塔宝展区的分开二楼的书画展厅亦是如此,以及进入其余两展区就必须经过吴塔宝的设置吴塔宝主要是五代以及宋朝的文物,遗珍是从史前到明清的陈列让人很容易对展区生错误的划分,从而在浏览的过程十分迷茫。在进入遗珍前经过吴塔在我看是不和逻辑的,从北宋一下子穿越到石器时代总是令人恍惚。

  其次是部的现代艺术大厅。私以为,现代艺术作品最好陈列在宽阔空旷之地,一减少展品间的影响,二使空旷的空间更有利于览客思维的活跃,增强对当代艺术品的思考。上海民生当代艺术馆巨大的空间 ‖ PSA内的巨大空间更不用说

  然而,苏博馆内现代艺术大厅只是三个展厅,空间狭窄,不能放置太过巨大的展品,且展品之间也过于拥挤。这有可能是用地实在不足导致的吧。苏博当代艺术空间有点狭了

  我甚至怀疑贝老在设计时可能并没有与展区的规划方面对接好,因为苏博的展区划分实在是令我疑惑。

  但总的说,苏博在我眼里仍然是一座优秀的建筑。或许我们不应该用传统博物馆的标准去度量他;或许,它会引领博物馆时代的变革。

  以上仅仅是主观的个人愚见,欢迎在评论区里交流指正,不过不欢迎杠精,谢谢

  最后,我想说明的是,贝老先生是我一生的偶像,先生千古 ?。

  附上我另一篇关于苏州的回答吧游苏州园林的看点是什么?

  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在内做的第四个项目,前面三个分别是北京的香山饭店银行总部大楼以及香港的银大厦。

  苏州博物馆也是贝聿铭的叶落归根之作。在2000年接手项目的时候,出生于1917年的贝聿铭已是耄耋之年。虽然出生在广,但贝聿铭在苏州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光。他的家族在苏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已经生活了600年。他的叔祖是当时的染料大王贝润生,著名的狮子林就是他家的园子。那些状如狻猊狮子的嶙峋怪石给童年的贝聿铭留下了深刻印象,充满了和伙伴在这里玩捉迷藏的欢乐时光。

  而离狮子林不远处就是更为有名的江南园林位列苏州园林之首的拙政园。而紧挨着拙政园的则是苏州博物馆的选址。

  似乎绕了很大一个圈,又回到了原点。十多岁就离开苏州,到上海圣约翰大学就读,再到美学工作定居,出走大半生的贝聿铭在生命的尾声又回了。似乎一切冥冥有所注定。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早在八九十年代贝聿铭就频频受邀在苏州做点什么,数位市长去匆匆,而贝聿铭非常不客气地直言你们不需要我,你们不需要现代建筑,你们需要的是一整个城市的保护计划,还需要净化水系。一旦水变清了,我就会回。如果不净化水质,城市就会死亡。

  随后贝聿铭推荐了他的儿子贝定参与了之后卓有成效的城市规划工作。

  终于,在苏州古城保护计划逐步起效的时候,贝聿铭兑现了他的承诺,他回了。

  苏州博物馆的选址位于古城核心,地段非常敏感。一墙之隔即是世界文化遗的拙政园,设计处理稍有不慎便会招致世界范围的批评责难。贝聿铭倒是很有信心。毕竟他早在八十年代就完成了地段更加敏感的巴黎大卢浮宫改造项目。设计甫一公布便招巨大非议和抵制,但随着时间流逝,巴黎人民渐渐接受了它并引以为傲。

  白墙灰瓦是苏州古城典型的色彩,贝聿铭决定尊重这种历史和传统,希望建成后的苏州博物馆能和古城融为一体,同时在风格上又能体现21世纪现代主义建筑的特征。

  有着西文化背景的贝聿铭创造了独特的现代建筑语汇,赋予了苏州博物馆现代的简洁与传统的灵动。白粉墙上是低矮的灰色屋顶,飞檐在四面水光的映照下划出优美的线条。池塘的倒影和建筑相映成趣。一座现代的玻璃亭子在水熠熠生辉。种满竹子的庭层层叠叠,绿意葱茏。博物馆内整个流线蜿蜒曲折富有诗意,步移景异。

  值得一提的是庭内沿围墙的一段片石假山,堪称神之笔。

  当贝聿铭的叔祖贝润生甫购得狮子林,他对园林进行了改造。他在精选出的太湖石上打洞然后放入水,让水侵蚀1520年,直到变成一件充满美感的雕塑。当时的人把这一工作称为种石。

  其实从元代开始就有文人参与叠山造石。在环秀山庄内,至今留有清代叠山大师戈裕良的作品。但是到了现代,已经没有人做这件事了。贝聿铭派了一名年轻的建筑师到山一个采石场挑选了4050块原石带回苏州。2005年贝聿铭到现场,把重达几吨的石头一块块摊开放在地上,然后自己坐在当的一张桌子上,盯着那面墙看。此时一幅画展现在他面前,是宋代画家米芾的云山图疑贝聿铭记忆有误,应为米芾之子米友仁的云山得意图。现场有一台起重机,在贝聿铭的指挥下上下左右移动石片。大概用了一个星期,终于达到了贝聿铭想要的效果。

  贝聿铭有点得意,认为这是在苏州博物馆有限的空间里做石头假山的一种方式,用石头在三维空间里重新阐释米芾作品的一种尝试。既有现代艺术的简洁抽象,又有传统山水画的空灵神韵。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方案在2003年在当时的老馆公开展出。七天里有1000名当地居民参观了展览,在收集到的421张投票,93的人赞成这项设计。4的人投了反对票,主要是对选址不满。

  时至今日,但凡涉及古城博物馆的设计,苏州博物馆都是无法绕开的参考范例。很多项目委托方甚至直言我们想要一个苏州博物馆那样的设计。

  苏州博物馆的巨大成功不仅是一个幸运的偶然,而且是贝聿铭一直不懈追求的西。在当代的,无数摩天大楼拔地而起高歌猛进,而的传统文化在这场轰轰烈烈的造城运动似乎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为了弥合这之间的巨大鸿沟,贝聿铭希望打造一条纽带,可以将现代与的传统相连接。这非常难,但在苏州博物馆这个项目上,他做到了,他成功了。

  在贝聿铭全集的自序,贝聿铭写到建筑的根可以是传统的,而芽则应当是新芽,这也是建筑的希望所在。

  后浪出版公司出品的贝聿铭全集是目前最权威的贝聿铭作品记录,感兴趣的伙伴可以购买

上一篇:【大全】绝杀单品天气渐暖,白衬衫是时候出场了 下一篇:【抖音推广】不载抖音 抖音牌卫衣